屯东西的窝

子博,瞎涂瞎画和有用的东西

关于小说行文视角的思考

帆过十洲:

自从 @惊灰 姑娘问我,行文中视角可不可以切换,我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,并且进行了实验,尝试创作了一篇使用第一人称的小说和一篇“贴着其中一方”写的小说,正在进行一篇“按我自己的习惯随便写”的小说,但感觉已经大体有了。于是把个人的思考写出来,和大家交流。


一、第一人称视角


第一人称视角是最简单也最难的视角。


说它“简单”,是因为全程不需要考虑视角转换的问题,永远只有一个“我”。


说它“难”,也是因为视角单一。既然是“我”在说话,那么就只能通过“我”的观察和思考来呈现剧情。这意味着在交代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考虑“我”的局限性,不可以透露“我”不知道的事情,这根弦是不能松的,松了就出BUG。


同时,其他角色(尤其是出场不多的配角)的塑造,特别依赖作者的前期布局,否则这个配角很容易符号化、立不住,或者干脆没人记得。在一篇第一人称视角的文章中,想要让一个配角立住,必须要提前安排他和“我”的冲突,为了推进剧情而临时添加的角色很难立体,因为作者会很容易被“我”的视角局限而忽略对配角形象的揣度和塑造。


另外还有一个难点,因为全程通过“我”的口吻在讲这个故事,那么“我”的心理活动就会特别突出。这固然对塑造“我”这个人物有所帮助,但也意味着一旦你的笔锋偏了一点,你就OOC自己了。这要求“我”的人设需要在作者的脑海里随时翻滚,一刻都不能停。停了一秒就OOC一个情节,非常绝望。


总的来说,很难写,但是对“我”这个讲述人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形象塑造有无与伦比的优势。


二、第三人称视角


1、贴近人物的视角


所谓“贴着人物写”,是指写作的重心落在故事中的一个人身上,对他进行大量的描写,量级应该是碾压其他角色的。


这种写作方式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顺畅程度与第一人称相当,但是对背景信息的展露要更容易,因为我们可以有旁白了。


它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很难进行场景的转换。比如AB两个人的故事,在这种写作模式下,AB坐在一起的时候描写重心是可以灵活切换的,但如果是AB不在同一个场景的情况,一定要从贴着A写的视角切到B的场景去,中间的过渡语句会非常难构造。


(然后大部分情况下我就选择接着写A算了)


2、上帝视角


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对世界观的展开、人物关系的构造、人物行为的描写都十分有利,可以说想写哪里写哪里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这是在用上帝视角讲故事,露出的信息必须要和故事相关联。


另一方面,这种视角会让写作者处于一种“绝对客观”的状态,这种“远离人物”的方式会削弱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力,而无法体会人物情绪会影响读者的代入感。我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小动作、微表情、环境描写进行弥补。


3、视角的合理转换


惊灰姑娘最开始提出的问题是在写作过程中视角可不可以切换。


我认为是可以的,只要安排合理、行文得当。而这两个词是最难的了。


我目前遇到需要转换视角的情况有:


(1)需要构建场景/世界观


用一个“远”视角来构建背景,随后将视角拉到人物附近是很常见的情况,如果在描写的时候增加镜头的动感我认为会有不错的效果。


(2)需要描写不同的人物


这个情况的视角转换一则视行文需求,二则看笔力。有这个需求,想要通过这样的视角转换就应该去尝试。尝试之后要通读,看场景切换是否顺畅、前后视角是否有违和感。有的话就推掉重来吧。


(3)上帝视角下需要描写人物的内心


我个人认为,一篇纯上帝视角(而不是只采用上帝视角构建世界观)的文章是不应该因此而进行视角切换的。纯上帝视角是绝对的理智和客观,形容词和副词都应该少用,而通过绝对的客观事实来表现人物的内心。


绝对的经典是《老人与海》的:老人梦见了狮子。


总的来说,我的观点是,在写作视角涉及与人物距离的时候,可以按行文需求进行视角转换,但要保证文章阅读体验的通畅;但如果采用“绝对”的视角进行写作,如第一人称视角或上帝视角,则必须从一而终。



评论

热度(224)

  1. 共10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